·国际视野

·专业服务

·团队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基地动态
   
基地动态
中日道德课有什么差别?道德教育中日交流与研讨活动顺利举行
2017-01-09

2016年12月26-27日,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了道德教育中日交流与研讨系列活动,活动由沈晓敏教授主持。日本道德教育方法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长、长崎综合科学大学教授上恒太郎先生率森永谦二老师等一行四人,带来一节精心准备的道德课,分别给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课,与上海中小学品德课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切磋、探讨道德课的教学方法。上薗教授还在我所就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状况及他倡导的道德教育方法做学术报告。

 

 

此次活动是继2015年12月中日道德课比较活动之后开展的第二次道德教育中日交流与合作研究活动,两国教师拟依次在中日两国用同样教材不同方式或同样教材同样方式上课,探讨道德课的教学方法。为便于开展研究,合作双发决定选择关爱、体谅、尊重、和平、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等普适性价值作为道德课的主题。这项合作研究项目旨在促进中日两国在道德教育领域的相互学习,揭示共同的问题,探索适合中日两国甚至适合东亚国家文化和国情的道德教育模式。两次活动所用的教学材料都是上薗教授自己开发、编写的。因此对于上薗教授来说,验证其教材的适用性是他开展这个比较研究的目的之一。此外,这次活动继续运用上薗教授开发的联想评价法来评价教学效果,因此也是对联想评价法的再一次学习和应用。

曾担任小学校长的森永谦二老师分别给小学五年级和初二学生上了一节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课。所用教材是上薗教授编写的一则故事,名叫《山里的鱼鹰》,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平松的人如何观察、守护、追踪鱼鹰。

 

▲ 森永老师的课上,A生和B生分别在“守望解析图上”摆放板贴的位置,表达自己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 森永老师在小学三年级课堂上形成的板书    

 

 ▲左图:森永老师在初二的课堂上形成的板书  ▲右图:森永老师课上学生小组在守望联想图上书写对待自然的方式和理由

 

除森永老师之外,上师大一附小的糜佳老师给三年级学生上了以“分享”为主题的课,徐汇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郑洁琼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了以“我的名字”为主题的课,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陆鹏娟老师给初一学生上一堂以“生命”为主题的课。

 

 糜佳老师执教《神笔》一课,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丰富“分享”的意义。

 

▲左图:郑洁琼老师执教《我的名字》一课,学生就“喜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举牌表达想法。

▲右图:《我的名字》一课的课件

 

 

▲左图:陆鹏娟老师执教《生命的故事  你我的故事》,运用“河北坠井儿童救援”事件、《拯救大兵瑞恩》、裴多菲的诗句等材料以及生活中无视生命的反例,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讨论。

▲右图:学生对有关生命的问题兴趣浓厚,讨论热烈

  

在课后的教研会上,中国老师对日本老师的教材选择和展示方式、板书设计及课前课后的联想测验产生了兴趣和疑问,也对故事呈现方式和翻译问题提出了建议。上教授和森永老师一一做了回答

 

中日教师和研究者在上师大一附小和复旦二附中共同探讨德育课的教学

 

27日下午的学术报告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行,沈晓敏教授在介绍了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的背景之后,由上薗恒太郎教授作了《道德教育中自我肯定感的培育及基于联想的测评》报告。他先比较了中日道德教育的不同,介绍日本道德教育学科化的背景和课题,之后阐释了他的道德教育主张,他认为自我肯定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础,每节道德课除了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还应将“培育自我肯定感”作为教学目的。论及道德课的评价问题,上薗教授介绍了他所研发的联想法,列举了若干案例说明联想法可以通过比较课前课后学生的意识变化来发现教学的有效与否,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作为一名教育哲学的研究者,上薗教授表达了对道德教育的独特见解,引发了参与者的热烈讨论。此次活动让参与者深切感受到中日两国在道德教育及其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也深感加强交流和比较研究的意义。

 

上薗教授做报告,沈晓敏教授翻译

 

上薗教授报告会上,与会者踊跃提问,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