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

·专业服务

·团队发展

   
学术论文推荐
第十七期 推荐人:沈晓敏副教授
2014-06-15

 本期编辑:沈晓敏副教授

 

 

    1.自新与超越——儒家书院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

    作者:吴刚平、余闻婧

    发表刊物:《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4期

     【摘要】超越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超越,让创新成为可能,也让人成为创新的目的。我国古代儒家书院课程,在知行贯通的课程形态背后展现出虑敬相生自然更新的课程心理结构。重思以自新为特征的儒家书院课程,不仅有助于揭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继承与突破传统之间的辩证统一,而且有助于洞见自我超越所面临的阻力。

    【关键词】儒家书院;课程思想;现实意义

    推荐词:

     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之同时,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中挖掘被历史淹没或被历史歪曲的先人智慧,并揭示其在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本文正体现了这种责任。

     本文所阐释的“虑敬相生,自然更新”的课程心理结构可以让我们对传统和创新之关系形成更丰富的认识。“新是建立在故的基础上的新,是在时时温习中日积月累,反复经历虑与敬的打磨后生成出的新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一观点对于反思并纠正当下以求新为直接目的的“创新教育”不无启迪。而作者对书院课程这一课程心理结构存在的局限性也有警觉,对其封闭性的剖析警醒我们不要封闭在历史经验中而失去突破传统的激情和勇气。

本文让我们再次发现并重新认识儒家教育遗产的价值。

    欢迎阅读全文:自新与超越_儒家书院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_吴刚平.pdf

 

    2.“富的教育”及其实现——小原国芳的富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檀传宝

    发表刊物:《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摘要】小原国芳“富的教育”(富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社会状况极为相似。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为文本,从富育的必要性、富育概念的主要内涵和如何开展富育三个维度将小原国芳集中和分散论述的富育思想资料予以整理、分析,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富育思想框架,希望能够为中国教育工作者从中汲取营养,提供理论上的便利。

    【关键词】全人教育;富的教育;小原国芳;日本

    推荐词:

    本文论及国内鲜为人知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富育理论,这一教育理论关涉当前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中国教育还未有解决之道。

     中国的教育思想宝库中有很多教人如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摆脱贫穷的内容,树立了众多寒门子弟苦读成才的榜样。但是,它多教人如何对待贫穷,而少有教人如何对待财富的。钱财长期以来是被中国教育回避或不耻的话题。虽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教条,但无指导教育实践的思想理论体系。面对急速增长的财富和获取财富的手段的多样化,许多人不能把持自己。骄奢淫逸之风弥漫社会,不折手段谋取财富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能不说与富育的缺失无关。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如何看待财富、如何使用财富,如何创造财富,学校又如何系统地开展富的教育?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富育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我国当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学者檀传宝在本文中对小原国芳富育理论的精髓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评述,有助于我们深入阅读、理解和借鉴小原国芳完整的富育理论体系。

    欢迎阅读全文:_富的教育_及其实现_小原国芳的富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檀传宝.pdf

 

    3.教育中的权力—知识分析——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

    作者:贺晓星

    发表刊物:《北大教育评论》,2014年第2期

     【摘要】言文分离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但少有社会学研究方法或是教育社会学角度就这一现象的深度思考。文本从言文分离现象出发,分析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度访谈,进而对教育中的权力-知识问题展开讨论。笔者指出,深度访谈只是为了深入了解言文一致的世界——西方世界而开发出来的一种调查工具,本为一种地方世界的治学态度或调查技术成为带有世界普遍意义的追求真理的代名词,对这一涉及权力-知识的问题应该有更深刻的知识社会学反思。深度访谈来自音声中心的西方世界,试图在言文分离而且表意优先的汉语世界里扎根,这一扎个现象本身为反思“文化霸权”、“音声帝国主义”等问题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深度访谈;言文分离;专有名称;权力-知识

    推荐词:

     深度访谈这一质性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之后,很快为我国教育研究者广为运用。然而,贺晓星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深度访谈的特质——一种“以显示注意为本质特点、对声音进行追问的调查方法技术”。他尖锐地指出,深度访谈这种来自“音声中心的西方世界”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在“言文分离且表意优先的汉语世界”很难让研究者获得对调查对象的深度理解。对这种将西方世界(地方世界)开发出来的调查工具作为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东西引介到汉语世界的现象,作者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予以了批判,指出其包含的“文化霸权”和“音声帝国主义”的实质。

     本文对于中国教育研究者引介和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不无警示作用。当然,作者的批判并不意味深度访谈等来自西方的研究方法在汉语世界的研究中没有丝毫价值。文章学理深厚,分析鞭辟入里,篇幅虽长,但有理性阅读和思维的乐趣,并可以使读者习到教育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和现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欢迎阅读全文:教育中的权力—知识分析——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_贺晓星.pdf

 

    4.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

    作者:马健生、吴佳妮

    发表刊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摘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学业负担本质上是学生对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的理性分配,是一种教育投入的决策。学生的时间分配表现出空间结构与内容结构特性,并受到权力结构的约束。学生时间分配的决策机制十分复杂,既受到我国有关教育政策(尤其是考试政策)的直接影响,也受到学生成绩利益攸关方——学校选择性安排的制约,更受到家庭的支持与干预,最后归于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知与选择。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不在于“过重”与否,而是由于时间分配不均衡、不合理以至于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治理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应转换思路。政府不能也不应该直接代替学生作出时间分配的决策,而是从影响学生时间分配的内部机制出发,设置调节利益的杠杆,引导学校、家庭以及学生等有关利益主体理性决策、平衡安排学业活动、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以及优化任务结构,从而实现学业负担的科学、合理、有效。

    【关键词】中小学生;减负;学业负担;时间分配;利益主体

    推荐词:

      学业负担是中国基础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议题,减负呼声虽然很高,但政府花大力气推行的减负改革每每遭遇各种抵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依然没有认清学业负担的本质,从而无法提出有效的对策。而要认清这一本质,有必要转换思路、拓展认识本质的视角。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释学业负担的本质和形成机制,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问题主要归结为时间分配在内容结构上的失调,而不在于“过重”与否,并据此提出治理学业负担问题的建议。这一独特的分析视角对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决策者研制和推出理性的减负政策、对于学校安排恰当的学习负担,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欢迎阅读全文: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_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_马健生.pdf

 

    5.专家如何能支持教育改革——基于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报告

    作者:郭华

    发表刊物:《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2期

     【摘要】教育改革专家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去影响改革决策及改革行动的非利益相关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大的改革决策及改革行动来看,专家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越要越重要的作用。对专家及专家作用的重视,体现了教育改革决策及教育改革行动的科学化、民主化。当然,要想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还需要在专家的工作方式、专家团队的组织以及民间机构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做更多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改革;专家;专家作用;保障机制

    推荐词:

     教育改革需要专家支持,但是,如果专家对教育改革的作用得不到制度保障,专家介入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的支持,那么专家只能成为摆设,或使少数专家掌控话语霸权,成为不良教育政策的助推者。因此,研究和探讨专家支持教育改革的方式及其必要。然而这方面研究在我国为数不多,故本文有独特的价值。

     本文在对29位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新时期以来专家支持教育改革的各种方式及其问题,探讨了专家发挥作用的工作模式及保障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教育政策的决策层、民间教育组织、专家共同体和专家个体都具有借鉴价值,有助于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欢迎阅读全文:专家如何能支持教育改革_基于深度访谈的实证研究报告_郭华.pdf

 

    6.教科书经典选文问题研究——新课改后选文变化的焦虑与重建

    作者:杨澄宇

    发表刊物:《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摘要】新课改以来,语文教科书在文本的选择与解读和教科书的编撰模式与结构方式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新课改指导思想与选文适切性这两方面因素对经典的选择产生影响;在教科书编撰方式上,有不同的对于经典文本的分类模式和处理方式。经典的变化引起的焦虑需要得到重视。语文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些焦虑背后的逻辑与原因,并在实践中做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对于经典的重建。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经典选文

    推荐词:

     语文教科书中经典选文的增删总会牵动全社会的神经,本文作者将此现象视作一种社会焦虑。焦虑何以产生?语文教科书的编撰者如何对待这种社会焦虑?教科书编写者自然不能被非专业的甚至情绪化的舆论左右,但又不能无视社会对经典选文的巨大反响,尤其是对新选文经典性的诘问。经典选文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立新选文的经典性。

     本文在分析新课改后经典选文变化的特点、选文模式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之后,对选文变化引起社会焦虑的缘由进行了剖析,提示了平复“焦虑”的可能性和重建选文经典性的要义。作者所提出的融合“归乡感”和“惊异感”的经典选文之永恒性特征、“体用互参”的编撰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及化解经典“神化性”的“还原”思维等等,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撰者重建选文的经典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对于所有关注语文选文的非专业人员反思自己对选文变化的非理性反应也不无启发。

    欢迎阅读全文:教科书经典选文问题研究——新课改后选文变化的焦虑与重建_杨澄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