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领域
中国文化与教育、文化研究与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史、美国文化变迁与教育改革
二、开设课程
课程思想史、文化研究与课程理论(硕士博士生)、现代中国名师(本科生)
三、学术奖励与社会服务
学术奖励:多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著作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队等人才奖励计划。
社会服务:兼任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致力于和教育、人文社会学界知名学者携手推动文学史、学术史及教育史的整合,发展跨学科的教育研究,还曾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曹杨二中、上海松江二中、苏州中学、宁波江北中学、无锡荡口实验小学等江浙沪名校诸多志趣相投的教师、校长一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以中国文化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
各研究方向代表成果
1、知识、教化与欲望:中国十一世纪的教育话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导师丁钢教授,2002.
2、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冲突,《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3、文学、电影与人生教育学,《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8期.
4、欢乐的功课:张岱的日常生活转向及其命运,《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8期.
5、杨德昌电影中的都市教育实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第2期.
6、社会转型、教育改革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1期.
7、现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复兴理想与制度创新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5期.
8、中国教育改革的世纪难题与历史教训,《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2期.
9、中国学术生产的现实情怀与学派建制,《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2期.
10、孔子与中国名师的专业传统,《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11期.
11、论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优化与传统文化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6期.
12、寒门学子的教育奋斗与社会上升——历史社会学视角,《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13、芝加哥大学教育系的悲剧命运,《读书》2010年第3期.
14、动荡的学科与专业——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百年难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2期.
15、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中国十一世纪的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17、教育场域中的知识权力与精英学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文化转向与课程改革:以王国维、胡适和钱穆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课题:曾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理论建构》、上海市教委课题《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