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张华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出生年月:1968年1月 职位: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 E-mail:hzhang@kcx.ecnu.edu.cn |
1968年1月26日生,山东省莱芜市人。教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曾于2002—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IAACS)主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课程研究: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会刊》(Transnational Curriculum Inqui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主编;《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编委。1993年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得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获得比较教育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于曲阜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等多所大学做学术演讲。现已出版学术论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译著5部。学术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等。所承担的主要课题包括:重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国际化研究;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等等。
一、主要经历
1. 2001.8——2010.9: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2. 2002.8——2009.10: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3. 2002.8——2003.6:作为“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er),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4. 2000.5——2003.5:被邀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加拿大阿拉伯塔大学做多场学术报告
5. 1999.10——2001.7: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6. 1995.9——1998.7: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
7. 1997.9——1999.9: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副教授
8. 1994.9——1996.8: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讲师
9. 1990.8——1993.7: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所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
10.1986.8——1990.7:山东省莱芜市北孝义乡中心学校教书
二、主要荣誉
1. 2007年入选上海“曙光学者”
2. 2004年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
3. 2004年所参与的课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究”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2004年主编丛书“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获国家图书提名奖
5. 2003年专著《经验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获上海市教育科学一等奖
6. 2003年主编著作《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获中国图书奖
7. 2001年被评选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
三、目前正主持的课题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程与教学理论国际化研究。(2008--2011)。项目批准号:08JJD880245.
2. 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重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07--2010)。
3.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03--2006)。
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西方课程哲学的比较与会通。(2005--2008)。项目批准号:05JJD880009.
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东西文化与课程理论。(2004--2007)
6.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研究。(2000--2004)
7.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2000--2004)
8.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2000--2004)
9.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基于儿童经验与生活的教材开发研究。(2000--2004)
四、主授课程
1. 课程与教学论
2. 东西文化与课程理论
3. 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4. 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五、主要学术论著
1.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3.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4. 张华、李雁冰等著:《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5. 张华等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版。
6. 张华著:《研究性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 张华著:《课程改革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9.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0.张华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11.张华主编:《重建课堂教学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主要学术译著
1. [美]威廉 F. 派纳、威廉 M. 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 M. 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主编,张华、仲建维、宋时春译:《“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著,张华等译:《“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美]帕特丽夏·F.卡利尼著,张华等译:《帮助学生强壮起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小威廉 E. 多尔、诺尔·高夫主编,张文军、张华、余洁、王红宇译:《课程愿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
7. 张华主编:《研究性教学译丛》,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参与撰写的著作
1. 撰写《多元文化与教育》,3万字,载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2. 撰写“第九章 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课题与展望”,4.4万字,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3. 撰写“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本质”,3万字,载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4. 撰写“创新教育本质论”、“‘重点学校’的消亡与‘特色学校’的回归”两章,载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5. 撰写“第二章 世界高中课程发展报告”、“第五章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载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6. Hua Zhang and Qiquan Zhong (2003). Curriculum Studie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In William F. Pinar (ed.) (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7. Hua Zhang (2008). Toward a Confucian Vision of Curriculum. In Claudia Eppert & Hongyu Wang (2008). Cross-Cultural Studies in Curriculum: Eastern Thought, Educational Insights. New York: 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8. Hua Zhang (2009). The Ongo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hilosophy, Objectives, and Structure. In Rope E. & Tero, A. (eds.). (2009). International Conversations on Curriculum Studies: Subjects, Society, and Curriculum. Sense Publishers.
八、1996年以后主要学术论文
1. 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
2. 张华:《从中西品德心理传统的对比看中国传统德育的超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2期。
3. 张华:《“重点学校”的消亡与“特色学校”的回归》,《教育参考》,1996年第2期。
4. 张华:《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4期。
5. 张华:《全球问题与道德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 。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3期全文转载。
6. 张华:《教育学的“合理性”重建:科学哲学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4期。
7. 张华:《20世纪美国课程理论发展:范式冲突与融合》,《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1期。
8. 张华:《“素质教育”本质论》,《教育参考》,1997年第1期。
9. 张华:《再论“素质教育”的本质》,《江苏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10.张华:《素质教育本质探论》,《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4期。
11.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12.张华:《美国当代“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初探》,《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5期。
13.张华:《特色教育建设:困境与超越》,《浙江教育》,1997年第11期。
14.张华:《西方多元道德教育理论述评》,《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5.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5期全文转载。
16.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究》,《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7.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上)》,《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2期。
18.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下)》,《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3期。
19.张华:《‘特色教育’本质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20.张华:《“实践的课程范式”及其应用研究》,《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5期。
21.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2期。
22.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5期。
23.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24.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中)》,《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1期。
25.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2期。
26.张华:《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教育参考》,1999年第5期。
27.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1期
28.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
29.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0.张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教育科学》2000年第4期。
31.张华:《论核心课程》,《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5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2.张华:《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20世纪课程理论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
33.张华:《创新教育本质论》,《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34.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有宝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
35.张华:《现代课程观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3期。
36.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全文转载。本文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7.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38.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39.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40.张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方略》,《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7-8期。
41.张华:《主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种理念》,《江苏教育》2001年第19期。
42.张华:《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19日第4版。
43.张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年第1期。
44.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语文建设》2002年第1期。
45.张华、周翔:《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我向度》,《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1期。
46.张华、安桂清、翁建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47.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48.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6期。
49.张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8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0.张华:《世界普通高中课程发展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9期。
51.张华、李雁冰:《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0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52.张华:《再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3年第3期。
53.张华:《为课程铸魂 为教师立命》,《中国教育报》2003.10.9。
54.张华:《走向学习哲学》,《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2期。
55.张华、仲建维:《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56.张华:《论研究性教学》,《教育参考》2004年第5期。
57.张华:《21世纪高中教育的理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58.张华:《“研究性学习”课程辩》,《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7期。
59.张华:《偶然与智慧》,《人民教育》2004年第13-14期。
60.张华:《走向儒学课程观》,《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本文被《高等学校文库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
61.张华、李树培:《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向度(上)》,《福建教育》2004年第11期。
62.张华、李树培:《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向度(下)》,《福建教育》2004年第12期。
63.张华:《课堂教学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学》,《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1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64.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期。
65.张华、刘万海:《“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转载。
66.张华、刘万海:《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价值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7.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6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
68.张华:《儿童地位与社会文明》,《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6期。
69.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2期。
70.张华:《追求卓越——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现状考察》,《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5期。
71.张华、刘万海:《关于学生评价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10期。
72.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上)》,《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1期。
73.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中)》,《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2期。
74.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下)》,《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3期。
75.张华:《“我们是幼儿研究者”:谈幼儿教师怎样做研究》,《幼儿教育》2006年第1期。
76.Zhang, Hua (2006). On the Essence of Know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1, Number 2, pp. 226-257.
77.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4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78.张华:《论探究精神是一种教育人文精神》,《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6期。
79.张华、唐晓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课程研究》2006年第2期。
80.张华:《教学即研究:达克沃斯教学思想探论》,《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2期。
81.张华:《论“设计本位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2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82.张华、刘宇:《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期。
83.张华:《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兼论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4期。
84.张华:《论服务学习》,《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5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85.张华:《中国教育需体现民族文化的美丽精神》,《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期。
86.张华:《教学即倾听》,《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0期。
87.张华、安桂清:《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自然维度》,《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12期。
88.张华:《教育重建论》,《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期。
89.张华、仲建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2期。
90.张华:《教学即描述——卡利尼教学思想管窥》,《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5期。
91.张华、唐晓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5-6期。
92.张华、李树培:《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社会维度》,《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18期。
93.张华、李树培:《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自我维度》,《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4期。
94.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6期。
95.刘宇、张华:《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2008年第10期。
96.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1期。
97.张华:《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
98.张华:《找回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3B.
99.张华:《试论教学方法的理智传统》,《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6期。
100.张华:《论我国课堂教学转型》,《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7-8C.
101.张华:《我国普遍主义教学方法论:反思与超越》,《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9期。
102.张华:《重建课堂教学,走向教育“新启蒙”》,《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4期。
103.张华:《学习哲学论》,《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6期。
104.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0期。
105.张华:《对话教学的方法论》,《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九、境外主要学术报告与学术会议
1. 2000年4月27-30日,参加课程理论国际化大会(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地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SU)。提交论文:Reflections and Transcende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Discourses.
2. 2000年5月4日-10日,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UNY)教育学院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Toward Lived Experience Curriculum: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地点:Binghumton.
3. 2002年12月12日,应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国际教育项目和哈佛大学学生学者联合会的邀请,张华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史无前例的中国课程改革:过程、问题与前瞻”(Unprecedented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rocess, Problem, and Prospect)。
4. 2003年2月21日,应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stitute)所长、著名课程论专家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教授的邀请,张华在阿尔伯塔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与内容”(For Every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5. 2003年3月6日,应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课程理论项目主任、著名课程论专家派纳(William F. Pinar)教授、多尔(William E. Doll, Jr.)教授的邀请,张华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Curriculum Reforms in China and America: A Comparative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6. 2003年4月12日,应“哈佛中国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组委会邀请,张华于哈佛大学“哈佛中国评论”第六届年会就中国基础教育问题发表看法,并主持教育分会(Education Panel)。
7. 2003年4月18日,应“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AAACS)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珍妮特•米勒(Janet Miller)的邀请,张华在芝加哥美国课程研究促进协会第二届年会做主席报告(Presidential Address)。报告题目:“中国与课程理论的未来”(China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8. 2003年5月22日,应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哲学研究所所长、美国著名哲学家谢福勒(Israel Scheffler)的邀请,张华在哈佛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中国与课程研究的未来”(China and the Future of Curriculum Studies)。
9. 2004年8月12日,应澳门教育局邀请,于澳门教育局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改革:来自中国内地的启示”。澳门特首何厚铧出席报告会。
10.2004年8月13日,应澳门教育局邀请,于澳门教育局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课堂教学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学’”。
11.2006年4月29日—30日,应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邀请,参加“华人社会的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作为“特邀论文发表者”,发表题为“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的学术报告。
12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应邀赴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参加第二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做大会主题演讲“东方视野中的课程研究国际化:‘天下’理念及其意义”(Explo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Based on an Oriental Horizon: The Idea of “All-Under-Heave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Curriculum Field)。
13.2006年5月21日至25日,应邀赴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参加第二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做专题报告“儒学与方法论”(Confucianism and Methodology)。
14. 2006年5月21日至25日,应邀赴芬兰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参加第二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做专题报告“前进中的中国课程改革:理念、目标与结构”(The Ongo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Philosophy, Objectives, and Structure)。
15. 2007年9月4日,应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课程研究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派纳(William F. Pinar)教授邀请,做学术报告“急剧变革的中国课程领域:为何,何为?”(The Fast-Shifting Field of Curriculum in China: How and Why?)。
16.2007年9月11日,应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卡森(Terry Carson)邀请,做学术报告“东西文化与课程理论”(East-West Culture and Curriculum Studies)。
17.2007年9月16日,应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教育学院邀请,做学术报告“进行中的中国课程改革:八年经验”(The Ongo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Eight-year ‘s Experience)。
18.2009年9月7日,应南非开普敦Stellenbosch 大学邀请,参加第三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The Third IAACS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并做“主席报告”(Presidential Address)暨“开幕式报告”(Opening Address)。报告主题为:《孔子与杜威:其思想及行动对课程研究国际化的意义》(Confucius and John Dewey: Some Implica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 2009年9月10日,应南非开普敦Stellenbosch 大学邀请,参加第三届世界课程理论大会,做专题报告:《课程领域的“新启蒙”:中国与世界》(The New Enlightenment in Curriculum Field: China and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