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月12月23日,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来自海内外学术、教育及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君子,以及学校如何培养君子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我所周勇教授应黄玉峰校长邀请出席大会,并以“诗教:君子养成的入门课”为题作了发言。以下为《解放日报》报道节选。
日前,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举行,来自上海、 北京、香港、澳门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君子养成”这个中国现代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
君子之教,从诗做起
周 勇
“君子”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早期指一种社会身份,或者是社会上的某一类人,他们往往是指贵族或者女孩喜欢的男子。这些人的身上有一些美德,比如,很勤奋,很谦虚,很诚实。
这跟今天的情况差异非常大,今天的女孩子把喜欢的男孩子叫做“小鲜肉”,还有什么“我的菜”。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称呼。这么称呼男生,体现的是一些有争议的价值观;而当你称呼他君子时,他会有一些美德表现出来。
“君子”这个词到孔子那里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社会身份变成了一种道德人格的典范。不管你是处于什么阶层的人,只要具备了这样一些道德,都可以成为君子。而且孔子说,圣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但成为君子是有可能的。孔子建立了一个“君子之道”,对后来的读书人影响很大。历代的读书人都是以孔子的“君子之道”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有的时候没有做到,还会感到焦虑。韩愈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38岁的时候写了《五箴》,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
怎么培养君子呢?孔子有一个理想,他的学生将来要去做官,做什么样的官呢?你要了解人间万象,同时要同情民生疾苦,如何达到这一点?于是就有了“诗”。孔子收集了305首诗,编成《诗经》,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人,上到天子下到老百姓,读他们的故事时就会让人产生同情、引起共鸣。所以孔子说,你们要读诗,要唱诗,这样就能培养成君子。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徐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