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简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2-12-16浏览次数:0

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vism and Curriculum/Instruction Reform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编者按: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国际间竞争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迫切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课程和教学方式实际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新的检视,需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新的理解、探讨和革新,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会议”(2002年12月16日至2002年12月18日)。随后几期“简报”将陆续对本次研讨会进行跟踪报导。

 

“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国际会议”开幕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俞立中教授致大会开幕辞。俞校长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向来自海内外的朋友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他指出,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前提是理论创新。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建构主义正在走近和影响着教育实践。这次大会,不仅是一种理论探索和交流,还是一种经验的总结。

主办单位负责同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作了发言。他指出,新的世纪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即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考验并检验着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勇气和智慧。课程所秉承“全球思考、本土行动”的信念,积极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积极参与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学习、教学和课程的认识,因而有可能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的革命性理论之一。组织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就是要充分挖掘语言的对话功能,让与会者通过对话体会在文本中难以体现的思想和活动的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建构我们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新理解,创建我们有关学习、课程和教学的新意义,让这些新的理解和新的意义在时代的环境中接受生存力的考验。

 

融合东西,建构网上学习  在尝试采用、吸收资讯科技、改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中,我们需要融合优良的中西观念与实践,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学习方式,如,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学习,实地考察学习,集体互动学习,等等。为迎接这种挑战,必须考虑物质基础建设、课程改革、人力资源的发展、资讯教育研究等因素。为此,新加坡于1997年着手拟定计划,到2000年已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当前,物质环境与人力资源的保障、电子学习、综合咨询科技与教学的研发及其所涉及的价值问题等是新的关注焦点。在综合考虑各种价值、因素与原则的基础上,陈博士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资讯科技最佳教学应用法构架”。(陈蔼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设计   知识和技能的日益增加,究竟多少知识和技能应该进入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课程?建构主义有助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课程内容的结构在教学的设计上起着主导作用,当然也存在着其他的变量如教学背景、问题情境、现实的再现等。Dijkstra还分析了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和心理学观,并探讨了它对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意义。(S.Dijkstra教授,荷兰Twente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于建构主义的日本社会科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给各国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最新的社会科教学改革吸收并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譬如,社会科的教学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革,由知识传授型走向知识获得型。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看,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并相互帮助,教师是学习的援助者、协作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社会科的网络教科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由此,学生获得了广阔而灵活的学习空间,方法型知识得到了强化。从更为长远的目标来看,日本社会科力图实现由“适应社会”向“创造社会”转变。(中村哲,日本兵库大学教授)

在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弗莱雷解放教育课程建构  传统的课程建构、开发、设置、改革通常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方式。在课程和教学中充塞着体现统治阶级价值观的内容和方式,广大受教育者无从选择。弗莱雷把这种教育称为“驯化教育”。他提出“要用解放教育思想来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文化和教育结构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在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弗莱雷不仅要将学校改编成一个批判性地重构知识的场所和进行社会批判的场所,而且还要成为产生新的民众文化的中心。这种富有批判性的解放课程建构重视全体成员参与、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建构、重视培养批判意识、强调基于原生主题的课程建构、实施跨学科新课程计划。(黄志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情境教育:一个语文教师教育理想的实践方式  让儿童在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中,得到真的体认、善的陶冶和美的熏染,是李吉林探索语文情境教学的动力。经过理论的研习和实践的摸索,语文情境教学的途径逐渐丰富起来:用生活展示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同时,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逐渐鲜明起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实践证明,语文情境教育在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突出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等方面卓有成效。在进一步吸收民族文化“境界说”和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语文情境教学又向情境教育拓展。由此,“儿童”、“知识”、“社会”在由“学科”、“主题性大单元”、“野外教育”及“幼小衔接”四个领域组成的情境课程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李吉林,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异”的凸显,“学”的改善——利用信息科技建构学习空间  学习是因着事物经验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领会,所以学习的关键是学生能否把握事物的关键特征、辨析变异。因此教师应该建构丰富的学习空间,凸显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使学生能同时审辩现象的不同层面和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会更清晰、更具体。教学信息科技的普及,学习空间扩展,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加强。讲演者通过一个教学实例,展示了如何借助信息科技,扩大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增加沟通的机会、建构知识。(李孝聪,高级讲师,香港教育学院)

 

“基地”教学——建构主义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刘定一在初中系统性的数学教学试验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的建构必须建立在明晰稳固的基础上,这个基础被喻为“基地”,刘称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基地模式”,其特点是:(1)基地应当能容纳足够的学习材料,提供发展需要的概念框架;(2)基地需要深入开发;(3)基地教学的目标与学习环境的目标完全一致;(4)解决问题需要的方法与概念需要在最近发展区内构建;(5)教师具有“教练”和“裁判”双重身份。刘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轴、圆和三角形就是很好的“基地”,其他的知识都可以被看作是这个“基地”的衍生或建构并以之为基础。刘还在报告中形象生动地对此作了说明。(刘定一,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

 

一种新的文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香港语文课程中,文学教学历来收效甚微。一是因为香港向来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香港传统的文学教学取向只是“复制读者”。因此,在新世纪推行的教育改革中,“加入文学元素”成了香港语文课程革新的重要主张。“建构性文学学习”是符合当前香港文学教学实际需要的新模式,其具有诸多异于传统文学教学模式的特征,如: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思考能力、学习策略,重视学生的问题与发现,以多元文本及广泛资料为教材等。为了有效实施建构取向的文学教学,教师应关注四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鼓励自主学习,营造协同学习的环境。由此,学生就可建构起相应的知识、概念。(张永德,高级讲师,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