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
主编:邓志伟
编辑:梁红京、岳刚德、何树彬、李嘉
● 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在华师大隆重举行
由“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 IAACS)决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于10月27日上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拉开了帷幕,大会定于10月29日上午闭幕,下午与会代表将参观浦东及华东师大二附中。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IAACS,总部设在美国)是世界上课程研究领域的唯一国际学术权威机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是亚洲区在IAACS唯一执委。IAACS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世界课程大会,鉴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近年来在课程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钟启泉教授的努力;IAACS决定在中国上海召开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充分显示了IAAC对中国、对上海、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重视。各国课程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本会议也非常重视,共有来自美、加、日、英、法、韩、以色列、印度、南非、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位专家学者和200多名国内学者莅临会议,会议为期三天。钟启泉教授当选为此次大会委员会主任,世界著名课程专家Willam•Pinar、William•Doll、David•Smith、浅沼茂等出席了大会,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主席Willam•Pinar代表IAACS致祝贺词,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到会祝贺并发表主题演讲,华东师大副校长马钦荣教授代表华东师大致开幕词。
近几年来,中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因此,首届世界课程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首先,本届大会研讨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中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中国学者可以以大会为契机在全球视野下反思我国课程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为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撑和经验。
其次,中国学者通过本届大会向其他国家真诚地奉献自己的经验与思考,由此产生的对话与理解不仅将载入世界课程理论发展的史册,还将为世界课程改革注入一股新鲜的精神动力。
其三,通过本届课程大会,大大加强了日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课程交流,分享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全球课程改革进程。
大会围绕“全球视野中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主题,在课程及后现代理论、各国课程改革、 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课程与教学等专题展开了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
● 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到会祝贺并作主题发言
10月27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作了题为《走向未来――转型中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演讲,介绍了我国2000年开始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教育部通过几项大型的调研,认为教育确实需要重大改革与调整,并确立了6大课程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评价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强调了政府的决心,作了充分准备,就学会学习、师生关系、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 华东师范大学马钦荣副校长代表学校到会致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马钦荣代表学校到会并致欢迎辞,感谢世界课程促进协会将此次大会落户于中国,落户于上海,落户于华东师大。马副校长还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成果等,并指出,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奉献了大量的劳动和智慧,本次大会就是一次很好的见证。马副校长最后愿所有的与会者在这次对话、交流和沟通中获得丰硕的成果。祝愿此次课程大会圆满成功!
● IAACS主席威廉•派纳致词并作主题发言
世界课程促进协会主席、美国路易斯安纳大学教授派纳以饱满的热情向大会致欢迎辞。他代表所有的同事向这次课程大会的主办者和与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鉴于本次大会是IAACS的首届大会(每三年一次),落户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他还宣布,下届大会将于2006年在芬兰召开。他高度赞扬了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组织、研究队伍及研究成果,并提议世界各国应成立这样的中心。世界课程促进协会的所有成员都应记住,华东师大课程所举办了这次大会;应永远记住这个学校,这个伟大的城市和伟大的国家。
随后,威廉•派纳教授还作了题为“构建连接中国和北美课程研究的桥梁”的演讲。他在报告中探讨了Aoki的学术生涯中在教育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派纳认为,Aoki所关注的跨越文化的“对话”,为国家文化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支撑,尤其可以帮助搭建北美和中国课程研究的桥梁。通过对Aoki著作的介绍,派纳向与会者展示了他的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关注教学中的“生活体验”。其次,“地点”和“历史”构建了Aoki的教育学。Aoki从现象学角度理解课程,探讨了如何以一种新的解读来倾听课程。派纳总结认为,Aoki的著作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座跨越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如Aoki自己所说:“我们不必急于过桥,事实上,对于我们,在桥上逗留片刻更是一种诱惑。”
派纳最后说,他希望对Aoki教育思想的介绍能够对中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观点有所启发、有所贡献。他特别提到了钟启泉、张华教授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与Aoki教授不谋而合。他代表世界课程促进协会,真诚祝愿这次会议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课程研究的桥梁。
● 华东师大课程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致开幕词并作主题演讲
世界课程促进协会执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本次大会主席钟启泉教授向大会致开幕辞。他代表此次大会的主办者,首先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感谢与欢迎。钟教授指出,此次世界课程大会以“全球视野中的课程改革和课程研究”为主题,将会为中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启示。
随后,钟启泉教授作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的专题演讲。他首先指出,中国大陆正在开展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种从“控权”到“赋权”,从“大一统”到“多元化”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创造。但由于旧有课程文化所造成的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和陈规陋习,课程改革目前面临着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主要包括:1、重点中学政策问题。钟启泉教授认为,今天,重点学校的幽灵还在中国大陆游荡。在课程改革时代,“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当是基础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重点学校政策必须休矣。2、教材编审队伍的建设问题。钟启泉教授分析了教材编审队伍所存在的三大问题:编写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审查队伍观念有待更新、编审队伍之关系有待协调。3、教师专业化的定位问题。钟启泉教授深刻地指出,“教师即课程”,但教师专业化建设正经受着“工程化”驱动“专业化”、“行政化”驱动“专业化”、“技术化”驱动“专业化”的干扰和背叛。4、研究性学习的困境。钟启泉教授批判说,实践中的研究性学习思路封闭,内容干瘪,混淆视听。存在着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活动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倾向。为解决上述问题,其后,钟启泉教授从观念与制度层面论述了课程改革所应采取的行动策略:1、返璞归真,诚信为本。钟启泉教授指出,要正视教育界所存在的管理主义,“返璞归真”,脚踏实地地改造和创造新的学校文化的内涵;要诚信为本,冲破“以成功论英雄”的思维模式,“前车覆,后车诫”。2、和而不同,专业对话。首先要规范编审队伍,倡导和而不同,其次要鼓励专业对话,重建话语系统。3、网络组织,文化再造。钟启泉教授认为,抗拒“单位主义”是文化再造的前提,文化再造不能由“技术范式”来主宰,文化再造需要“实用性探究范式”和“批判性范式”。
● 加拿大大卫•史密斯主题发言强调全球化视野中的东西方课程的对话。
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大卫•史密斯教授在题为《论对公众领域内的欺骗、帝国的无效性及“后美国”知识的未来》的主题演讲中,以美国9•11为线索,人类需要重新诠释世界历史的发展,反思美国文化及教育的话语体系,指出美国的文化霸权及帝国的无效性,强调人类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重要性,避免恶性竞争,在走向未来过程中,人类的有机统一性、相关一致性,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平等对话。
● 以色列保罗•芬伯格教授主题演讲强调教师的人格作用
以色列希伯来联合大学保罗•芬伯格教授以“超越能力——教师作为文本”为题,从以色列的道德教育入手,就教学中教师为何以及如何成为文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保罗•芬伯格教授认为,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教师是促进变化、受变化影响以及导致变化发生的人,因而,教师的真实、通情达理和对学生的关爱能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展现更多的创造才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保罗•芬伯格教授认为,在教学中,反省并决定做什么的行为是一个道德问题,从这一点看,教师应该成为文本,而不是知识的储藏者。尤其在学生遭遇道德困境时,教师更要自动敞开心胸,向学生呈现出最为广泛的课程资源,并在对学生提供道德选择时,探出学生的反应,实现更好的教育。
对于怎样成为一名正直的教师,保罗•芬伯格教授在对以色列几所高中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促进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掌握能力;二是显示对学生所遇到的困难的关注与同情;三是为学生树立榜样;四是要尊重学生;五是要有对当代社会中所出现的课程两难问题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