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
主编:邓志伟
编辑:梁红京、岳刚德、何树彬、李嘉
10月28日,首届世界课程大会进入第二天,天气特别好,看得出,国内外与会者心情也特别好,从不多的交流中感觉到大家对正在进行中的大会很满意。上午大会仍然在主会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由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浅昭茂教授和加拿大大卫•史密斯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主席,上午的主题演讲有来自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加拿大、印度和芬兰等国家的学者教授,下面简单介绍演讲情况及主要观点。
●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育社会与文化研究院诺埃尔•高夫教授
在题为《跨国课程研究:课程工作中的新成员及其联盟》的演讲中,首先对会务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推进世界课程改革跨越文化和国界的研究需要出版跨国课程杂志,由他组织建立的《跨国课程研究》杂志与网站就是旨在为课程研究创造一个合作、交流和建立信念的论坛。高夫教授强调要用非殖民主义的理念来建立这样的研究基地。非殖民化的学术语境反对“白人至上主义”,让各种政治观点充分表达,使各个地区的文化环境都包括进课程研究,从而扩大了研究的视野。他认为,课程文化的建立取决于对全球化的看法。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观念不应局限于一个地区,而应通过责任与道义把人们凝聚起来,培养面向世界的公民。随后,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就高夫教授的发言踊跃发问,高夫教授一一认真作答。
● 日本东北大学水原克敏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当前日本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具体介绍了日本2002年实施的小学、初中学习指导纲要,以及2003年实施的高中学习指导纲要的基本框架,并呈现了教育课程改革引发的争论。“认知的综合化”和“主体化的课题”是本次课程修订的一大特点,“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开设则是实现这一特点的具体课程行为。与会人员就日本教育课程中的特性与中日教育课程共性问题,在会议主席浅沼茂、钟启泉等教授的直接参与下,中、英、日语言相互切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大会的国际性、学术性特点。
●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系主任丽塔•欧文在主题演讲中探讨了我们如何理解课程及课程领导的话题。丽塔•欧文从词源学的角度探讨了“curriculum”、“excursion”、“incursion”、“recursion”四个词的词根,说明了它们对于作为一个课程领导者的自己的实践方面的影响。欧文从艺术家的视觉艺术角度,用诗一样的语言和她所拍摄的优美宁静的图片阐述了自己对日常事件如currere或currere变化的领悟,深深感染了与会者。她强调,从关注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以及对于变化的领悟是值得考虑的。欧文关注的不仅是自己作为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和领导者身份,还包括自己圈子里同样享有这几重身份的其他人。她认为,如何理解课程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同时,选择把个体自己看成一个课程领导,这为她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审美的要求来学习如何教学、如何领导以及如何创造提纲了可能。
●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浅昭茂教授则从全球化背景探讨日本学校课程的变化。首先,他对从传统观念转向国际化理念作了探析,强调了国际理念的核心是超越自我,在这种超越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重要。为了达成这种超越,日本人强调面对面的对话,这正是日本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他认为,在教育改革中,如何将这种对话体系融合进学校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对话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人文理解。
● 印度圣安教育学院莉迪娅•费尔南德斯教授以走向意识形态之路为主旨介绍了印度课程情况。她首先从一位女性代表上衣的橘红色引出了她今天报告的核心概念“saffronization”,saffronization来自于“saffron”(橘红色),而橘红色是印度人民党(PJP)在特定公共场合所穿戴的服装颜色,这里引伸为政党的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巨大影响。从而拉开了她今天精彩报告的序幕。
她回顾了印度五千年来的教育与课程的发展历程。她指出,印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曾深受佛教、穆斯林、英国教育传统等的影响,1947年印度独立后,教育课程开始关注科学课程,同时也重视人文教育。到了1986年和1988年,印度政府先后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和《国家教育课程体制》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应新时代的要求,倡导科技与人文、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2000年的《学校教育国家课程纲要》提出的文化遗产、社会凝聚力等17个学习领域,旨在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但是一些国家主义者借倡导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教育的名义,反而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中小学的教育科目完全由政府来制定,而不与中央教育委员会协商,以图以政党或政府的意识形态来重塑下一代的思想。政府当权者将印度激进主义者的思想灌输给所有的沙文主义者、蒙昧主义者和那些试图统整宗教的人,使他们远离民主、社会公正、世俗观念和宪法中的神圣法则等,由此导致印度教育课程的意识形态化更加明显。
但是,费尔南德斯教授却认为这种意识形态课程所灌输的价值观,将使印度走向危险境地。因此,她倡导在当前的环境中,印度必须重新规划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传授普遍的、永恒的价值观,以使印度的教育课程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顺应全球化的需要。
● 芬兰坦佩雷大学爱罗•若普教授以《课程与教学语境中的自传、“Curro”与自我位置》为题,报告了他本人对教师在学校背景下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的研究结果。基于从来自学校背景中提取的理论要素与经验性材料,罗普认为,教师在现实中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化的学校背景下认识和确定其自我身份。他先是确立了一个用于理解教师在现代学校情境下自我认同建构过程的理论框架,接着从芬兰典型的城市学校教师中收集经验性材料分析教师的自我认同建构过程。
罗普认为,作为一种精神建构的自我,本质上是自传性的,它是在自我的生活和工作的社会性情境中建构和重构的。在学校中工作的教师同样是在其工作和自身意义的建构中进行自我定位的。它在拉丁语“Curro”的原意,即“我在进行”这一意义上,借用“Curro”这一概念,用于指称教师在学校情境中的自我进行状态及其与自我定位的关系。
他引用佐根(Gergen)的观点指出,我们的自我在复杂学校的社会环境中的压力下会分离成不同的部分,即分离成多个自我和多种自我角色。这种趋势在未来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会日益凸显。而自我与自我认同的分裂现象对于我们思考教育中课程问题,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师教育都有重大意义。他在引用海雷等人的定位理论时,对教师的学校生活情境及其对教师自我定位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不同的教师在共享某些环境与条件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自我定位的现象,并对教师之间在自我定位方面的差异与自我进行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关注与浓厚的兴趣。
● 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教授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香港初中国文教科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研究。何文胜教授以香港现行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为研究对象,在每册书中抽取双数单元,从质与量方面来统计、分析它们在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情况。研究根据结果作出以下讨论:一、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元素安排的问题,二、数据统计中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量问题和质问题。研究建议:在各单元以至各单位的课后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平均每个单元应有二至三题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题目;在面对三套教科书的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质量有待提高的同时,教师可在有关教材的基础上,加入创造性思考能训练的提问;提问要做到较低认知层次往较高认知层次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原则。研究结论:语文科负起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功能;根据思维的特点,用渗透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比较合理;创造性思考能力训练的工作,应透过读写听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些教科书训练学生的聚敛型思维有余,扩散性思维就略有不足;现行三套教科书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质与量方面都有有待改善的地方,教师必须掌握思考能力训练的提问策略,系统地渗透在每个教学单元中;在现行的教科书中,如何加入创意新能力训练的元素,是我们目前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 托尼•惠特森教授以《研究课程“因其固然”:以国际复兴为关头重建课程研究》为题发表了精辟而简短的讲话。他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课程研究”?或者说,“课程研究”到底在研究什么对象?他指出:在全球化时代,课程研究已经出现了危机,我们必须展开对话,通过对话,拯救危机,改善教育。课程研究不是要建设课程内容,而是要理解课程。他以“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地描述了我们目前对课程的理解,指出这是现实主义理解课程大纲的角度,我们应对课程有更宽泛的认识,再也不能把课程大纲看作是教学内容。课程的特点涉及人类的生存状况,所以我们不要谈论世界,而是要切身感受世界。他还以“瞎子摸象”作比喻,指出课程研究只顾眼前和表面现象是不行的,必须要把哲学理念渗透到课程思考之中。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从各种语言对“课程”的不同理解入手,研究各个国家对课程的语义解释有何联系和差别。那么,在中国“课程究竟是什么”呢?他非常欣赏钟启泉教授与张华教授的观点,认为要从佛教与儒家孔子的思想中寻求课程智慧。他认为课程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人生体验”,对自我的内心体验,对世界的体验;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从儒学的角度指出,“人程之道”即“人成之道”。课程中的“程”意味着人的形成,“成为人、成人、成年”。他这种独特精辟的见解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下午,各分会场进入了研讨的高潮,不仅与会代表准时到场,而且华东师大教科院和课程所的广大师生也踊跃参与,会场人气旺盛,与会每一分会场发言者围绕其专题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还积极交流对话,期间不断有闪光的亮点和轻松的笑语。
● 课程理论专场研讨(张华教授主持,文科大楼1607室)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钟兰凤的报告主题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教与学》。作者认为,学习策略研究分为两类:描述性研究与介入性研究。前者主要涉及对学习策略的确认、定义、分类;后者利用前者的研究成果反馈于教学实践,其中心议题就是策略培训(策略教学)。作者从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及培训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提倡策略型教学模式,并探讨了此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袁维新的报告主题为《知识观的转变与理科课程观的嬗变》。作者分析了客观主义知识观和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特征,指出,随着客观主义知识观向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转型,引起了当代课程观的嬗变,主要表现为:理科课程目标由知识的灌输变为科学素养的培养;理科课程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变为问题性、情境性;理科课程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对话建构。
美国路易斯安娜洲新奥尔良迪拉德大学安妮 J.丹尼尔的报告主题为《初、高中学生自我中心倾向与网络不良行为认同观的关系》。作者考察了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巴堂罗阁初、高中学生自我中心倾向与网络不良行为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调查的学生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良行为,也不认为某些网络不良行为是严重的行为。那些认为自己属于自我中心类型的学生对某些不良行为不以为然。大多数学生能够识别某些不良行为。结论是:有自我中心倾向特征的学生比没有自我中心倾向的特征的学生更有可能有不良行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森、王宝玺的报告主题为《地方课程政策的本质、意义与条件保障》。作者对地方课程政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丰富了课程政策研究的内容,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某种参考。与会人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主要问题涉及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课程资源开发的标准等。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霍玉英的报告主题为《小学中文科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儿童诗教学个案研究》。作者认为,在香港中文科课程改革中,加强文学学习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文章以Shulman的“教学推理与行动过程”为分析框架,探讨教师在儿童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怎样的学科内容知识,才能提高学与教的功效,并藉着这方面课程的开发,旨为师资培训课程中中文科教师教学及其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方向。
● 后现代课程专场研讨(周勇博士主持,文科大楼1613室)
会议主席分别由丹尼斯•埃吉•库埃纳教授王嘉毅教授担任。首先,来自西北师大的王嘉毅教授作了题为“课程改革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在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探索”的主题发言。王教授及其同事通过形式多样的行动研究揭示了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并进而探索了相关对策。最后,他用大量真实、生动的图片和图表向与会代表展示了课程改革给西北农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随后,韩国课程与评估研究所米诺宋(Minho Shon)教授作了题为“作为文化适应教育学的课程与在文化适应教育学中的课程”的发言。他提出,该报告的目的是引入“文化适应教育学”形成学生的实际课程的观点。绍教授旨在拓展由Erickson首先提出的“文化适应教育学”的观念,以启示人们重新思考课程的定义。
贵州省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夏瑁教授作了题为“应将本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数学课程之中”的主题发言。夏教授援引大量中国古今数学案例,博引旁证了只有在教育素材中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才有可能使得各个民族稳健地繁衍与发达。在演讲结束时,他慷慨激昂地呼吁国际教育局以“世界人权宣言”与“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原则,规划出一个《地球村课程精神公约》用之于公平对待每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挽救濒危的某些民族传统文化。
韩国庆南大学教育学院早期儿童教育系海云余Hae-RyungYeu在题为《韩国教育话语概念重建的努力:现象学运动》的主题演讲中尝试着描述当前韩国教育理论界“现象学运动”的一些显著特点并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剖析。她认为,这将能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敏锐地明确当前所处的位置,明确为儿童创造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在教育研究事业上朝什么方向继续努力。
丹尼斯•埃吉•库埃纳发言的主题是“欧洲课程研究:探求法国各学科课程的理论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作了题为“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的发言。他提出了课程资源分类的基本原则,认为这是建立切实有效的分析框架的依据。吴教授论述了当前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现状,呼吁要保持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
最后,香港教育学院陈建生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课程综合的实现――香港的案例研究。透过香港一所中学课程统正整实施的个案,陈教授透视了课程统整在实施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影响。
● 课程实施专场研讨(崔允漷教授主持,文科大楼1633室)
路易斯安娜大学威斯康星分校的托德•艾伦•普莱斯博士做了题为“有墙和无墙课堂的报告”。介绍了自己开发的一套在线课程与教学软件“课程与教学675”。这是一套为教师教与学生学而制作的,整合了多种IT技术的在线教学平台。包括后现代课程计划、电子图像文档及使用电子档案袋实现对学生的真实评价等,解决了一般教学软件即时性差、缺乏乐趣等问题。
接着香港教育学院的罗耀珍女士做了主题为“香港与澳门课程改革的比较”的演讲。香港和澳门在20世纪90年代都开展了课程改革,罗女士介绍了两地课程改革的过程和成就。认为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公民,成为终身学习者,并能够成功地面对21世纪的挑战。
下半场来自迈克罗尼西亚联邦共和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托尼做了题为“正确的社会科学课程:一种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的演讲。他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文化是人的生物性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所有人可以共同经验的。人类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差异性。在这个前提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不是互相隔离的,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不是对立的,后现代主义与科学不是相对立的。人文学科应建设成为一种科学课程而不是意识形态课程。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之间如何建立桥梁与托尼教授交换了意见。
香港教育学院霍秉坤教授从理论基础探讨了香港“校本课程剪裁计划”的成功因素。认为针对课业成绩稍逊的学生的需要,香港“校本课程剪裁计划”采用了各种适当的措施。霍秉坤在参照各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其成功因素是:删减课程内容有助于录取成绩稍逊学生,以巩固学生学习的基础;改革了教材和教学方法,适切学生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主持人托德•艾伦•普莱斯博士作了总结,认为下午的发言和讨论话题广泛而深刻,尤其是罗伯特•托尼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
● 各国课程改革专场(赵中建教授主持,逸夫楼107室)
10月28下午,第四分会场的会议主席分别是中国西南师范大学的靳玉乐教授和伊朗塔比亚特摩达里斯大学默罕穆德(Mahmond Mahrmohammadi)教授。
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黄福涛博士首先做了题为“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日本、中国、新西兰的案例研究”的报告。黄博士从界定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含义出发,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框架,然后从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背景或理念、目标、专门为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计划、专门为国内或所有学生设计的课程计划、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要手段等五个维度,对日本、中国和新西兰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他研究发现,一个国家中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不仅能提高本国的高教质量,而且深受本国当前高教质量的影响;英语作为教学媒介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进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不仅可以象往常一样在国家背景下开发,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国际合作背景下开发。
默罕穆德教授做了题为“基于需要的课程开发过程:多层级概念”的报告。他首先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三个基本假设,即课程与教学不是分离的或独立的各自发挥作用的学术领域;所有“教育的基本因素”或“决策源”必须统整在基于需要的课程开发模式中;集权的课程开发体制至少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进而他论述了基于需要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主要特征:强调在课程开发的不同层次和阶段进行需要评估;强调信息源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强调课程开发的动态与互动性;强调运用不同种类的数据。最后他给出了三点结论:课程开发是个复杂的过程;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关键;一线教师责任重大,应该参与宏观层面的课程决策,并反思教与学的过程。
应会议主席和部分外国代表的要求,赵中建教授最后做了题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的报告。他首先简要回顾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教育改革,然后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和非公立学校的发展、投资体制与多元融资体制的建立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若干层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中国教育现存的若干问题和其他有争议的问题。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特别是外国专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赵教授进行讨论交流,会场气氛达到高潮。有外国专家表示,他们对中国的教育由此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来自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吴梅女士,以“杜威的民主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为题做了主题发言。来自中国江西宜春学院的李翔一女士做了题为“现代交际外语教学指导下的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主题发言。
● 教师专业发展专场研讨(王斌华教授主持,逸夫楼201室)
第五分会场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专题展开讨论。首先,华东师大课程所王斌华教授就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中外比较作了发言。他指出,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双语教学。国外实施双语教育源于文化同化,而我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国外双语教育师资由学科教师担任,但我国由于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低下,知识结构单一,因此真正合格的双语教育师资比较缺乏;国外在双语教育开始之日,即是科学研究启动之时,而我国则重视经验介绍,轻视理论研究,重争论,轻实证。其次,来自澳门的田野在发言中阐述了理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存在的差距。她具体从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6个方面分别是:课程本质,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领导与学校管理,从学校课程出发反思课程政策以及教师培训实践活动。她认为,理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要允许学生、教师和家长从他们自己的视角出发去看待课程,因为教师是理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沟通的桥梁。另外,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Kit Grauer还介绍了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为期3年的“将艺术融入并贯穿于课程中”的国家研究。他认为,在艺术课的教学中,儿童不能仅仅是眼睛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心灵、身体都要积极参与进去。这种全身心的参与,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开发其多种能力。马来西亚大学副教授Saedah Siraj博士就一种新型的、基于移动网络的学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她从以下4个方面作了论述: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所面临的挑战,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以及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综合性评论。她认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里,应用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着技术上的瓶颈因素,但是,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确存在着诸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拓展了现有课程的内涵。韩国的Sook Hur介绍了当前韩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情况。他指出,对“教师能力”这一术语的理解存在3种不同的维度——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教学作为一门专业意义上的理解以及教学作为一种职业意义上的理解。他认为,任何简单的偏向单一维度的理解方式都是有失偏颇的。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Sarah Smitherman教授介绍了课堂教学以及课程中的复杂性理论。她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现实的课堂教学与课程,特别指出教学计划不是预先设定好课堂教学中将要发生的事件,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陕西师大陈晓端、马建华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新体系。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包括了2大部分,即教师选择的教学支持系统有效性的评价和教师行为系统有效性的评价。
● 学科课程专场研讨(徐斌艳教授主持,逸夫楼431室)
美国安德鲁斯大学拉里•伯顿博士在“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中的正式课程、计划课程与习得课程:课程内容的三种视角”一文中认为,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关涉课程内容的价值问题,即“我什么时候将用到我所学的内容?”因此,对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其数学学习能力。伯顿通过对课程的案例分析及数据分析,对比学生所认同的重要知识领域与教师使用的大纲及其两者的相关程度,将学生所确认的知识领域与国际儿童教育协会颁布的国家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教师与专家三方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收集到的数据来调整和修订课程内容,从“正式的”、“计划的”和“习得的”视角去开发小学数学教育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杨彪从历史的视野,以“中国历史教学与课程的发展”为题对中国历史教学的课程发展进行了追溯与阐释。他认为,中国历史教学的课程发展可分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和9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历史课程的主要特征包括课程是全国统一的、所有课程都是必修的及课程结构是非弹性的;第二阶段的历史课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先后出台了三套不同的课程方案以取代原有的全国统一课程。杨彪还对历史课程新近发展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历史课程新方案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意义与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的张红霞、郁波就“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训教材的开发研究”等做了专题发言,认为开发合适的教师培训的相关教材是当务之急。因此,他们开发了中国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测量工具,以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01位小学教师为调研对象。研究结果表明,科学课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少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对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探究的性质的认识模糊,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反科学因素的影响明显。因此,对教师进行与中国文化关联的、同时渗透于教师所熟悉的教学情境的科学性质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云南师范大学的孙亚玲教授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题,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首先从实践中问题的产生引起研究者反思问题,参考文献研究的大量资料,开创性地构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框架:包括6条一级标准和28条二级标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再深入实践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以70节课的实况录像为基础,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罗丽新系统地论述了多尔(Doll)的4R’理论。主要涉及到4R’理论的内容、4R’理论的基本模式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作者的意义等问题。在论述多尔的4R’理论的基础上,罗丽新把这种理论与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说明了这种理论对反思教育实践的价值。她认为,不管我做什么,都将作用于一个网络,然后反作用于自己;在生命表面的混乱中,潜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模式;不管自己愿意与否,你都在改变世界。
中南大学的郑为民以“课程行动研究与英语教学改革”为题,对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郑为民首先介绍了行动研究的概念、作用、过程和方法等,然后运用行动研究理论,阐述了中南大学土木学院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并对整个实施过程包括确定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拟定具体行动计划、实践与反思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教科所郭天翔以“关于中小学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我区教师培训对策及发展趋势”为题进行了发言。该文从“教师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入手,归纳总结出了六大焦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归结为三对矛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评价、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的分水岭、教师自身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随后提出了八大建议,主要强调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形成反思、批判的创新精神,整合知识本位与情感本位的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