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年一度的“人文社科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活动已于近日拉开帷幕。10月18日下午3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为本次活动月献上一场理念新颖且实践性强的学术报告;这也是“人文社科终身教授学术报告”首次进入闵行校区。报告的题目是“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钟教授运用精辟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引起了在场广大师生的强烈共鸣。钟教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体现出的“广阔的国际教育视野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时代精神为主线,对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结构、策略、评价、教师培训以及保障措施进行了一一解读。之后他又着重就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了阐释。他说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生的学习权力的回归,是学生主体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上。第一,在政策上实现由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变,由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向“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的转变。第二,在课程上实现由科学中心主义向社会建构主义的转变。钟教授把传统的“目标——成就——评价”的课程范式比喻成是“爬楼梯”,一条道走到底;而时代呼唤的是个性化的、多元的课程,就像登山一样,根据个人需要有多条路可以选择。第三,在教学上实现由“灌输中心”向“对话中心”的转变。为了使在场的听众对这些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钟教授还从理论高度对他自己多年来在中小学调研时所观察到的一些教学个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最后,钟教授针对新课程改革试点实施四年多来的情况,概括为三大亮点。第一,形象具体的品德教育代替了过去抽象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第三,突显了媒体教育的地位。整个报告都洋溢着钟教授对教育的深切关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担任点评的是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现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的张民生教授。张教授不仅对钟教授的讲座给与了高度评价而且还根据他自己多年来在教育理研究以及教育行政工作中经历,谈了他对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体会。张教授说,此次改革与过去七次改革相比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阻力与困难是正常的。他接着说,课程改革直接牵涉到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两亿多中小学校学生学校生活的变革,不仅如此,改革还间接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不是一蹴而就的。张教授还说,此次改革已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应该说是与钟教授带领下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这一支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多年来的辛勤的努力与创造性的劳动分不开的。在场师生也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与钟教授就课程改革的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针对学生的提问,钟教授又从解析高考瓶颈以及教师教育改革入手,展望了新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向。他说,课程改革是静悄悄的革命,它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