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适逢课程百年及中国课程改革40周年,11月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的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为主题,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教材研究、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30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丽娃河畔,畅谈“百年课程”。
日本体育科学大学教授、日本学科教育学会会长池野范男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论坛,并作题为“日本的学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挑战与前景”的主题报告。

▲池野范男教授
日本体育科学大学教授、日本学科教育学会会长
基于日本的教育现状和日本学科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挑战,他综合论述了学科教育学的内涵、框架以及特征,指出学科教育学拥有“学科教育实践”这一独有的研究对象,因此应该往返于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开发之间,以改善、改革学科教育实践为目标。
以下为报告全文。
大家好,我叫池野范男,来自日本体育科学大学,曾就职于教育学院研究生部。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国际课程盛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大会组织方对我的邀请,特别感谢崔允漷教授和沈晓敏教授。作为中日友好的一个使者,这次发言中我想给大家讲一下学校的课程教学法以及学科教育学。对各位来说,学校教育和学科教育学可能不是很熟悉的词,它指的是对课程、教学,关于学校学科教学方面的理论和研究。同时也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日本的学校学科教育学和学科教育学方面的目前情况和未来发展。

首先我们对目前的学校学科教育方面的问题感到非常担忧,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探索怎么能够消除这个危机。其次是想让日本的大众都能够清楚了解学科教育学的理念。

日本的教育是从国家社会的现状、教育的现状以及学生学校学习方面的现状这三个角度进行的。首先从社会角度来讲,在21世纪,我们这个社会基本上就是教育改革的教育社会大背景。19世纪、20世纪学校的课程都已经成为大家用统一教材,统一的规范的形式。从20世纪到21世纪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学校以及一些核心的课程,诸如外语、数学、科学、地理、历史这些科目都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改变这些课程的角色,因为整个社会都在慢慢地变为一个全球化的全新社会。

第二点,教育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由于学校的功能在不断改变,为了迎合21世纪发展的需求,学校所教的课程以及学校用来支持这些课程建设的整体也都需要重新被评价,于是他们的角色就比以前重要得多。现在在日本主要是关注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是开放于社会的;二是课程主要关注能力素养的发展;三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四是要关注学科的管理,课程的管理。

学校的其他的分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在日本,教育学和教育学研究出现了萧条期,大家对教育学以及不同的分支都在进行反思。在现有的各种研究和提议中,基本上还没有从学校教育到校外教育能够支撑人的成长和整体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围绕学科教育状况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有很多是依赖于过去已经存在的一些东西,缺乏创造新经验的欲望和创造性的改革方案,而且也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本身,也就是人类本身在教育当中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帮助、支持人的成长和发展。

日本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学的现状如何?首先,关于学科的背景,最近以文部科学省和中央教育省议会主导的学校课程,与以学习指导纲领的修订为中心的教育重点,逐渐转向人的整体,特别是人格的形成,并且强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培育。这也是为了迎合对全球化人才的需求。但是这样一来,现存的传统基础学科就面临着生存危机了。第二点就是学科教育学的危机,学科教育学在概念和学术地位上都出现了混乱。学科教育学在概念上跟学科内容学、学科教育实践学这些概念相违背,有时候还会被混淆。
接下来我的演讲内容有五个部分。

首先,学科教育学在日本到底是什么?第二,课程与教学论在日本学科教育学中指的是关于学科和教育学的学问,在日语里指的是学科教育学论,那么这二者的区别何在?迄今为止学科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学科教育学一般是被定义为以学校的学科教育实践为中心,以各种学校教育相关对象进行的研究。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指的是像国语教育、算数的研究,广义上是指跟各个学科相关的学术研究,包含了教育的全部。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学科教育学是从教育学独立出来的,这个学科聚焦于学科教育实践,重视时间性的研究。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往返,以实现对实践和政策的改进。并且,这个学科非常密切地关注教师教育,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那么,究竟我们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处在什么位置呢?在日本就是在教育学这个领域之内的,在欧洲国家,例如在德国是处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范畴里面的。我们的课程教学法的两个位置在学术定位上有非常清晰的区别,第一种是把学科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领域,而第二种就把学科教育学看作特定科学的一个领域,两种类型、共生,但是又是处在不同世界的。在日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科教育在学校里的“教”这个环节,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聚焦学科教育的实践,研究目的是改善实践,并推进实践的改革。





那么日本研究者是怎么开展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呢?我归纳了两种研究类型,第一种是用X型的,就是以教材为顶点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框架,教师和儿童放在底边。另一种是Y型的,就是把目标作为顶点,然后内容和方法放在底边的一个框架。X型通常受到更多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学科教育的。Y型是追求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这些人所采用的研究框架,注重研究学科内容框架,比如研究社会科学学科性质的人采用的就是Y型研究框架。X模型中存在两个原理,其中一种是沟通对话关系,即位于底边的教师、儿童之间的对话关系,如果只有老师和孩子进入到对话关系中的时候,教育就发生了。另一个原理是关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在X模型当中,第一个原理基于人际关系,第二个原理基于文化传承,两个都具有功能性,并且依存于文化科学。而Y模型的顶端是目标,在这个模型中,学科教育以及研究的逻辑主要是进行一体化的研究,把目标的实践结构作为学科教育及其研究的重点,研究的目的也是如此。

第三部分是学科教育学的组织与结构。日本学科教育学的学科结构,第一次在学科教育学第一季和第二季连贯当中得到了体现。在社会教育学研究中,这个研究领域及逻辑都能在日本社会科教学会编辑的一本社会科教学研究手册中找到。日本学科教育学者研究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把跟它相关的各种对象进行展开研究,主要有这样一些研究:学科论,即开设各学科的理由和根据;学科课程理论,这是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或者是单元论和教学论,即一个单元节课的实施,以及如何去评价。


第四部分是学科教育学的特点。佐藤学提出了三点:首先要检讨学科内容的选择问题。第二是要检讨学科内容的自主性以及选课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再到人和人的关系。第三是主张对学科教育的考察方式作出改变。


学科教育学有四大特征:一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二是注重学科教育实践,强调时间性。三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理论和实践,推进实践的改革和改进。四是跟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范生及职前教育密切相关。

最后一部分是我的结论。在日本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主要是探索一种现象,他们基本上都在关注学校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发生的一些现象,主要对这个学科的理论进行探索,对学校学科的合理性以及每一个学校的学科,包括课程理论方面的一些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探索。最后的评价主要是政策制定方面的提议,还要跟随社会发展做进一步改进。这就是我的结论,非常欢迎大家提出意见,谢谢大家!


报告论文:

课程所将于近期持续分享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特邀专家主题报告,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请关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箱:ecnuici@163.com
邮箱:ecnuici@163.com 电话:021-32526084
电话:021-32526084
